欢迎您进入中国数码摄影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查询]
 
重磅推荐
查看: 1247|回复: 3

和田人面食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2 17: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食民俗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馕饼类、面条类和包馅类
        馕类有薄馕“佧克恰”,窝窝儿馕“格尔呆”,烤包子“郭西格尔呆”、“萨木素”,小油馕“亚格里克土佧其”,包谷馕“杂克尔”,热灰里烧的“奎麦其”,还有油饼“库以玛克”等。根据馕的用途还可分为多种,如家用馕、商品馕、待客馕、旅行馕等,各有风味、形态和名称。在现代和田,馕仍然是家庭必备的方便快餐,可以说是家庭生活必不可缺。馕类的系列化和发展如此的普及,除了它与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相适应这一重要因素以外,也昭示着它自身的孤老。汉文里的“馕”这一笔画如此复杂的专门字词,据说第一次出现在《史记》里,可见其历史的悠久。其中的“奎麦其”,在《突厥语词典》中也有记载。这种烤馍在藏族中也流行,被称作“三打三拍”,因必须乘热连吹带拍打才能将附在上面的灰尘弄干净。毫无疑问,这种烤馍的历史早于馕,可以说是人类早期食俗的遗风。因放牧、旅土等没有炊事条件的野外生活的需要而保留至今。在现代,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已越来越少见。
        “杂克尔”是对玉米面饼的特称。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对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牧民来说,是食用最普遍的一种馕类,它不仅顶饥耐俄,为体力劳动者所欢迎,而且也是普通家庭常备的干粮。因为,这种馕与酸奶、羊肉汤、沙枣汤等特别相宜。和田地区的“杂克尔”馕因自己的特色而著名,其它地区烤“杂克尔”馕的面都是用开水和成的烫面。不用汤面就捏不成团儿,更不用说把它拍成饼状。用烫面考出来的馕不仅不香,而且硬、干巴,泡到茶水里因不吸水而泡不软。唯独和田地区面磨得细,习惯于用凉水和面,有时还掺些洋葱条、南瓜条、肥羊肉丁等,有玉米面的天然香味,构成了在新疆其它地区尝不到的美味。如果在刚出炉时称热就着核桃仁吃,那口感更妙。20多年来,这种馕也走上了市场。
        烤馕的炉灶,维吾尔语称“图努尔”,是一种坑式火炉,因此当地的汉族群众将它称作“馕坑”,把烤馕称作“打馕”。馕炉的形状如同倒扣在地上的大水缸,口小肚大,贴着地面处留有一个通风孔,用硝碱做炉壁。人们修造馕炉时,在合适的地方,先用潮湿的沙土拍打成一个模型,然后把碾成细抹的硝碱和成泥,围着土模型从下往上精心贴起。馕炉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且硝碱的厚薄必须合适、均匀。经验告诉人们,这是直接影响馕的质量的关键。硝碱贴厚了,烤出来的馕就会外糊里生;贴薄了,馕就会干硬。所以在民间制作馕炉的大都是富有经验的匠人或家庭主妇。硝碱贴好以后,在以沙土围住,以炉为中心,铸成与土模型一般高低的方形土台,隔一两天之后,从留在底部的通风孔御上面的路口入手,把里面的“模型”即沙土陶净扫净,并将干树枝、玉米秆等物品塞进里面引燃烘干,馕炉就算做成了。馕炉的炉口即是烟囱,又是探身伸臂将馕贴于炉壁的门户。需要烤馕时,再用柴禾少道炉壁发白后,炉内只留下火炭,在往炉壁上喷洒一点盐水,把温度调好了,就可以烤制各种馕了。如果烤制的是薄馕,人们就挨着往里贴,一边贴,一边将熟的馕用铁钩取出来。馕炉烧热一次,可烤制出近100公斤面的馕。如果烤制窝窝儿馕或烤包子,人们先把包子包好,然后汛速而麻利的一口气讲炉壁贴满,把馕炉下面的通风孔堵严,把炉口也盖好,焖约20分钟左右,才把通风孔和炉口都打开,将炉内的炭火拨亮,再烤约15分钟左右,见其表面焦黄时将它迅速的取出,就可食用,色相俱佳。
        面条类有切面、揪面和拉面。
        切面,也可称作擀面。这种面食基本都是汤面,维吾尔语中因其切的形状有多种称谓,如切成小三角的叫“库其卡其提里”,意为麻雀舌头;长方形的宽面片叫“玉规热”,其汤往往因季节、穷富和需要等因素有所不同。揪面,因把揉好的面县滚成面剂子,饧一饧,在压扁拉长,然后直接揪入汤锅而得名。揪面的汤与切面相比讲究的多,面也揉的时间长,口感好,人们很喜欢食用,往往作为病号饭。当地回民和汉族群众称作“酸汤面。”
        拉面,也称拉条子,这是当地汉人的称谓,和田维吾尔语称:“吕曼”或“莱格曼”,前者是回民的称为“捋面”的音变,后者是汉语“凉面”的音变。食用这种面的混合菜被称作“索杂”,是“臊子”的音变。面汤也用译音叫作“曼汤”。这中面食的特点是,口感好,滑溜,实在,耐饥,在民间食用频率较高。随着民间社会交往的频繁,民间的这种食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拌面的混合菜已向小炒发展,如“过油肉拌面”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包馅儿类凡是主要有包子、饺子和混沌。包子有发面包子和死面包子,和田人统称为“馒塔”,把死面包子(也称薄皮包子)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美味食品。薄皮包子的特点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制作时,先将上好的羊肉切成肉丁,再把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适量)拌均成馅。在面粉中加凉水和成硬面,切成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包馅成鸡冠形(少带花褶),入笼屉用旺火蒸二十分钟即成。维吾尔吃法,一般和馕或者和抓饭一块吃。和馕一块吃,先把薄馕放进笼屉蒸馏少许,然后把包子放置薄馕之上;和抓饭一起吃,则把包子放于抓饭碗上。不论哪种吃法,吃时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适量胡椒粉,这样可以提味,增加人们的食欲。
        饺子,在和田维吾尔民间并不典型,但混沌“确曲热”却很普遍,且有自己的风味特色。确曲热,以白面为主料,包肉馅儿,外形和烹制过程与汉族民间的混沌相对应,吃时也带汤,但作为饮食文化之一,其民族性标志主要在馅儿和汤两个方面。人们首先是把肥瘦各半的新鲜羊肉切成小丁,而不是剁成肉泥。然后,把羊肉丁、洋葱调和适量的孜然粉、胡椒粉加盐水抓拌成馅儿,不放姜粉、花椒粉、酱油、香柚、味精等调料。这样做,口感好,可以尝到肉的鲜美。
        和田的“确曲热”种类虽无混沌那样繁多,但也有荤素之分。遗憾的是素馅儿的至今鲜为人知。素馅儿“确曲热”是把新鲜核桃仁作为馅儿的主料,将它用勺碾成碎末,与洋葱条加盐水抓拌成馅儿的。据此,我们也可以把它成为果仁“确曲热”。
        “哈里娃”,是一种甜食名称的音译。“哈里娃”的烹制,某些程序、方式与汉、回民间的“油茶”略有相仿。我们也可以把它的程序总结为三步:第一步,把砂糖、方块糖或冰糖用沸水冲开,备用;第二步是用清油加少量羊油把白面炒黄备用;第三不是把化开的糖水倒入锅里加热,同时一边放炒好的面粉一边搅拌。放多少面,根据经验而定。煮开后,只要变成较大浓度的糊状,即可出锅食用。通常是人们把它盛于小盘当一道“菜”,用馕块儿蕉着吃。
        玉米面食,在和田人的食物总量中占有和大分量。
        斯克玛克, 意为“挤出来的”之一种玉米面汤饭。把和好的面捏在掌心一使劲,便从各个指缝中挤出来掉进沸腾着的汤中,形成形状各异的面条,因而得名。
        乌玛什,玉米面糊糊的维吾尔语称为。但它不像汉族民间面与水简单组合而成的淡糊糊。乌玛什虽然也以面和水为主料,但却是复合型的咸味糊糊。根据附加的料,它分为“杏干乌玛什”、“沙枣乌玛什”、“蔓箐乌玛什”、“青杏乌玛什”、“苜蓿乌玛什”、“肉丁乌玛什”等多种。烹制的方式也与汉族不同。在和田,人们是先把需要加入的副食煮熟,然后捞起,把面粉搅入沸腾之的汤中,浓度合适时停止撒面粉,不停的搅,直至疙瘩消失,把面煮熟,然后把捞起的副食在回到锅里煮开,盛碗食用。汉民族的糊糊往往是蒸馍或炒菜的附加物,而在和田他本身就是一顿饭。
        嫩玉米饭,这是维吾尔族人别有风味的一种饮食。做法是先把鲜玉米棒上的嫩玉米用刀子削下来放置木盆中,用一块石头砸,砸至玉米粒变成糊糊状,倒入锅中加水,小火慢熬两三个小时后,放些切好的肉片、白菜、南瓜、西红柿、青辣椒、盐,再熬一会儿即成。如果有条件,先将砸好的玉米糊放些水稀释,倒入布袋中,用手使劲挤取玉米汁,将玉米汁倒入锅中慢熬,加放少许调料,这样做出的嫩玉米粥味道清香可口,回味无穷,而且营养价值高,食之可延年益寿。
发表于 2012-3-27 14: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12-6-3 09: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非常详细。
发表于 2012-6-22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环球数码摄影网 ( 京ICP备10207337号 )

GMT+8, 2024-4-20 13:52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协会理事团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协会QQ群


摄影创作团客服QQ:914276518 图片后期客服QQ:1614721425 摄影线路客服QQ:1652860777 论坛管理员 QQ:281237288 协会办公室 QQ 953622455
电话: 010-60789008  手机 15330216677 邮箱: cd-pa@163.com 李济山老师 QQ:245422381 手机:13910696834
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 官网 www.cd-pa.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回龙观东亚上北12号楼2单元2006室
网站备案信息:京ICP备12028442号-1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715号 号,公安局备案号:京公安网安备 11011402000193 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