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国数码摄影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查询]
 
重磅推荐
查看: 2019|回复: 3

和田人丧葬礼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8 16: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今浒的丧葬礼俗,基本上是属于伊斯兰文化的。这是和田人皈依伊斯兰教之后的近拮年来神职人员拿着按照伊斯兰孝物有关经典编写的“葬礼手册”规范而成的一种模式。其中也不乏对传统材料的沿袭与继承。
        1、一个人的弥留之际
        当一个人无论因年事已高而走到生命的尽头,寿终待毙,或与病魔搏斗终于力不能敌而败下阵来,大多都有一个回光反照的弥留这际。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等至亲和其他生前友好、左右睦邻等都要赶来与弥留者决别、聆听其遗嘱并对其一生的严厉、过激言行等真诚地表示谅解,也忏悔自己的所有过失,恳请宽谅。对于死者而言还有一层更生要的意义,那就是在过去岁月的交往中彼此间恐怕有不清的经济往来或不公,有必要互相恳求“热阿孜”(原谅),以免因负债而加重罪过。在死者的遗嘱中往往就以清理欠帐方面的内容为多,在民间这种“神本性“的畏罪感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处处都有它的民俗表现。
        与弥留者廖别的同进,还要请一位阿訇在其身旁念诵驱鬼经,并由阿訇用小木勺往他的嘴唇上不断滴符水。弥留者如果是福寿双全的老人,其儿孙不要把家里擀面时铺用的面扑布单“苏铺拉”拿到老人身旁展开,把老人的手掌按在上面,在面扑上留下他的掌印。这样就可以前辈福大寿长的特性留住院,遗传给子孙后代。
        当弥留者气绝身亡时,阿訇立刻将他的手脚放平,并用早已准备好的白布将死者的下巴托起绑住,以防其下腭脱节闭不住嘴,将来把“克潘”即冥衣(也被译作裹尸)“咬住”。接着脱去其衣服,将死者的两个脚大拇趾拴在一起,以防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交叉起来。人们相信,如果死者咬住自己的冥衣,或者将他的小腿交叉起来,而没有发现就埋进了坟墓,那么亡者所遭受的死亡之灾必将蔓延牵连他的阳世的亲属。在有些地区,把尸体放入墓穴之后,还要查看一下死者的嘴巴是还咬住了冥衣,并在其两脚之间夹一块土坯,以防它们交叉。接着,死者家属与吊唁的群众共同商议、确定出殡的时日等具体事宜。出殡的时间大多是在第二天早晨。
        2、惊天动地地哭丧与丧歌
        死者至亲按辈分和一定次序在门前分男女列成两排纵队,各手执1米来长的木棍作为丧杖,迎候来吊丧的乡亲。在妇女中必有一位是闻讯赶来的哭丧者。哭丧者一见远处有吊丧者前来,便放声哭唱,其余人尤其是女眷也大放悲声,与之应和,同时用手中的丧杖使劲捣地,那情状真是悲痛至极。
        所谓丧歌,是指在吊丧场合由哭丧者代表死者亲眷,以基本固定的曲调哀诉死者生前的种种恩惠,咏叹对死者的无限惋异,以及自己因他或她的去世而即将面临的人生艰辛为内容的挽歌,其调十分忧伤而悲凄。丧歌的歌词,因家眷个人与丧者的关系而有很大的不同。丧者如果是父亲,其子女所哭唱的内容一般是这样的:
    爸爸呀,可怜的父亲,
    爸爸呀,仁慈的父亲,
    你竟然舍下我们而去,
    你把我们交给谁呀,父亲!
    没有你,这天底下变得贫瘠荒凉,
    没有偶然性,这人世间变得冷酷无情。
    ……
丧者如果是母亲,其子女的唱词也略有不同:
    妈妈呀,可怜的母亲,
    妈妈呀,慈爱的母亲,
    你自己饿着,
    却把仅有的食物往我嘴里喂;
    我们尿湿了褥垫,
    你躺在湿处,把我们往干处推,
    ……
逝世者如果是兄弟姐妹,就哭道:
    如果是树木枯了,还可种植,
    如果是孩子死了,还可再生,
    哥哥啊(或姐姐),我的血亲,
    你叫我上哪儿去找、往哪儿去寻?
    上天去找吗?天那么高远,
    我恨自己没有苍鹰的翅膀腾飞;
    入地去寻吗?地那么厚硬,
    我恨自己没有扎眼儿的钢锥!
妻子的唱词也格外凄婉悲切,让人有柔肠揪心之感:
    孩子他爹呀,你本是隼鹰的翅膀,
    孩子他爹呀,你本是一个巨大的树冠,
    你走了,仇人的蜇刺会伸向我们,
    谁会为我们去遮挡?
    你走了,骄阳曝晒我们的头顶,
    我们去何处避荫纳凉?
    天寒地冻,你是孩子们御寒的衣裳。
    青黄不接,你是一家人充裕的食粮。
    现在,你踏上一去不返的旅途,
    好比我们的住屋折断了大梁!
    女儿年幼,尚无远走高飞的翅膀,
    儿子年少,尚无驾驭骏马的力量。
    孩子他爹呀,我一个孤寡女人
    怎样护养这些弱小的羔羊!
    ……
        在每一个社区里几科都有专门哭唱丧歌的妇女。她们不但善于言辞,擅长哭唱,而胜谙熟有关丧葬的仪礼。谁家有了丧事,她们便闻讯赶来协助料理,并领唱丧歌。她们的唱词,许多内容是中性、相通的韵语。如:
    你去了,可你的至亲执杖悲痛欲绝,
    你去了,你的仇人却乐得合不拢嘴;
    世人啊,别为他人的落难幸灾乐祸,
    胡达的长绳也拴着他们的腿。
    可怜的人啊,你说走就走了,
    你看你我牛羊马驼怎样为你嚎啕;
    可怜的人啊,你说走就走了,
    看你孤儿弱女脸上的泪水形成了多少河渠!
    人们跟在你灵柩的后面为你送行,
    我们正抬着你走向墓地;
    愿你正确回答阴间的审讯,步入无堂,
    愿你别为黑暗吓昏,忘了回答问题。
    ……
        3、举丧哀悼的民俗
        闻讯赶来的吊丧者首先要自己忍住哭泣,一边安慰丧眷,一边从怀里掏出一顶黑帽,或一条白纱巾,或一条1.5米左右长的白布,交给丧家的长者,或直接戴在头上,或扎在腰上。然后吊丧者依次站在队尾。这样男女两队,随着人数的增加由门口远处伸延。在有的地区,吊孝的白布或白纱布丧家自己准备发给从别处赶来吊丧的至亲。
        4、洗尸和裹尸的讲究
        约定俗成的洗尸规矩是:男尸由男人洗,女尸由女人洗,死者如果是未成年的幼童,不分性别谁都可以洗。通常由四人单独进行,但死者的一位至亲或“代表“必须在场。洗尸的四人各有严格的分工,一人洗上半身,一人洗下半身,另两人负责浇水。洗尸时尽可能都使用当地土法产的肥皂。洗尸的水是浸泡了白郁金香花瓣的”香水“。每一个部位按一定的次序冲洗三遍,洗尸时一位阿訇跑在屋顶天窗边诵读《古兰经》特定的段落。酬谢诵经者的特定礼物是“碗”。洗好试干之后往七处涂香料,这七处特指:前额、两手掌、两膝盖、两脚尖。接着便是把尸体裹入“克潘”。在汉译文中很多著述者把“克潘”译为“裹尸布”,不够准确。“克潘”只是象征性的衣服,极其得易。简易到几乎就是大小不等的布块或布袋,而且都必须是白色的棉布。以男尸上衣为例,把一块白棉折叠成双幅,两端朝下,略长出死者身长,以便能在脚下扎住口子,上端折叠处剪个洞用于套头,两边用“骨针”大针脚联缀即可,忌用钢针,还必须用原布丝中抽出来的线。下面部分很象一个大布袋,上面部分又分一点套头衫的影子。这样的“简易寿衣”,通常是三层,女五层,层层都有称谓,均为阿拉伯语音译:第一层叫作“里帕普”,与“信封”同音同义,开头似一个袋;第二层叫作“鄂杂尔”, 与尸体一般长;第三层“黑米斯”,从尸体的颈项到脚尖,无袖克领;第二、第三层的称谓都有“衣”或“裹体物”的意思;第四层“森拜尼特”,“遮盖布”之意;从腋下到肚脐,与女性内衣相似,也可长及膝盖;第五层“菲玛尔”,特指盖头、面纱、披风等,长约60公分,宽约40公分的布,是男尸的帽子,女尸的头巾。男尸只用前三层。在穿衣过程中顺便将死者的下巴、两手指和两膝盖拴在一起。根据以上情况,又为了与汉民族的“寿衣”相区别,我认为把“克潘”汉译为“冥衣”较合适。通常,把冥衣空好之后,在其上面还洒点用玫瑰花瓣泡成的“香水”或保存在家里的“赞赞水”。接着死者至亲与遗体告别。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细节是:如果死者是男性,其妻就不能与他“面别”,反之,人们认为,夫妻一方死去便成为两面世人,等于婚姻关系自然解除,因为活着的还有可能续妻或改嫁。没有了别之后将遗体裹入白色的羊毛毡推入抬尸床“塔吾提”里面(也称“者那杂”,可汉译为“灵床”,但它只是抬运尸体的一咱床式工具)。
        5、把亡人的罪过“卖给”活人
        人们认为,凡活着的人都有可能因无力克服种种私欲的诱惑而有意或无意地犯下许多说不清、道不白的罪过。一个人带着那么多的罪过到达另一个世界,岂能进入天堂,享受那里的种种好处呢?
        在超渡亡灵的“纳玛孜”结束后,将尸体抬往墓地之前,还有个把死者一生的罪过象征性地卖给活人的小小仪式,可译称“赎罪仪式”。买死者罪过的人往往都是些有智能障碍的残疾人、流落此地生活没有着落的异乡人或当地好逸恶劳的懒汉。因为,按照民间浒的赏善惩恶、因果报应观念,任何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把别人的罪过接受过来背负着的。但是,各地清真寺的附近总有这样一些人在懒懒散散地游荡,期待这样的机会。
        赎罪仪式开始时,通常有主持纳玛孜的阿訇站在“者纳杂”面对西方的一边,对站在对面的买主说:“×××一生的罪过你情愿买下吗?”买主应声答道:“我情愿买下!”阿訇又说:“那就这样说定了,亡人某某的所有罪过从此属于你了!”等,说着,把手里早已准备好的金币、金耳环或银元等贵重细软放进对方手里,甚至只是触碰一下其手心。然后,用一盒火柴或两三毛钱现金把那些东西再换过来。有些地区还有把死者里好后,在堆起的坟丘上撒些小麦等谷物的风俗。认为,这是善行,谷物被觅食的鸟类吃了也可减轻亡人的罪过。
        6、给亡人的“问答指南”和“鉴定”
        在民间死者受到格外的尊重。死者是男性,被称作“麦尔胡末”;如果是女性则称作“麦尔胡麦”,忌说死者的坏话,只祝愿死者长入天堂。
        尸体抬到墓地之后,有一套连续性的组合仪式要举行,犹似必办的手续:
        第一、一位长者向丧家人询问死者大概的生日,以此为据推算出死者的实际年龄,并向吊丧群众公布。
        第二、死者的长子或其他至亲便函问主持阿訇:“我死去的父亲或某某是怎样一个人?”阿訇便念出一连串套语。在有的地区,由主持阿訇即伊玛目问群众死者是怎样一个人。群众七嘴八舌进行评议,数说证明他人品的事迹,春核心是说明他是不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这些评语,似乎就是寄往另一个世界的介绍信或鉴定。人们相信,把尸体放入墓穴填进七砍土镘土时,死人必然复活,并以两手支地而坐起,回答“撇日希台”,即天仙的审问。回答的正确,就会减少许多墓穴中的幽禁之苦,早享受天堂里那说不尽的自由惬意的美妙。正确的回答据说是:我是安拉忠诚的臣民,是穆圣的信徒,我的信爷是《古兰经》,我的圣行是每日的五次礼拜,等等。根据这一信仰,在有些地区的葬俗中,把尸体就要放入墓穴时,主持阿訇把标准答案重复七遍,教死者记熟。有的地区,还将标准答案写在纸上,放在死者的胸口,或给那张纸按个木杷,将它变成一面小纸旗,插在墓穴的西壁上。有的地区,凡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对着一个小土块念诵正确答案和祝词,在墓穴就要封口时,死者的长子或其他近亲将土块收集起来倒进墓穴内,据说同样有提醒死者正确答案的作用。有的地区把以上几种方法同进施用。在有的地区则反对这些形式,认为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一生一世,每日每时都念诵这些话,岂能不顺口就说出来呢?
        第三、对死者鉴定过后,其儿子或其他男性至亲还要讨众人的“热阿孜”。丧家的长子或其他代表问大家:死者是否有拖欠借贷或未来得及还清的债务?如果有,请告诉,由本人负责赔偿,等等。一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拖欠的债务,表示“热阿孜”。有时也有人提出已被死者遗忘的债务。但不管怎样,只不要有人提出来都由丧家当众还清,或当众给予明确的承诺。
        第四、大家一齐作“杜瓦”(祈祷),祝愿死者进入天堂,接着才把尸体葬入墓穴。如果这时恰巧碰上降雨,人们就认为这是死者步入乐园的喜讯。
        第五、向墓坑开始填土时,便有一人开始诵读《古兰经》,这人也可能是掌教阿訇伊玛目,也可能是一位伊斯兰学者,也可能是一位“喀日”。诵经结束时,众人再作“杜瓦”。
        第六、发入“鄂斯佧特”系阿拉伯语,有清洗、缺陷去、解除等意,指债务的解除。这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纳玛孜费”,特指对主持丧葬仪式的阿訇的酬谢,这要当众付清,一般是“散兰”之类的东西。第二部分叫作“撇迪叶鄂斯佧特”,是通过赔偿来摆脱债务之意,主要指死者生前未能完成的拜功和斋功。赔偿的形式是:从死者的年龄中除去童龄,女9岁,男12岁;然后,根据其家境每年按1元或2元计算,拿出现金当场分发给参加葬礼的群众。对其他男性群众发火柴、干果等,给女性发针线、梳头的树胶、手帕等物,这被称作“恰西佧”,也属于花钱买“杜瓦”赎罪的一种民俗方式。“鄂斯佧特”发入结束后群众再一次作“杜瓦”,便各奔东西,离散而去,葬礼结束。从此日起,丧家的烟囱三日之内不冒炊烟。其成员的饮食或饮水都被视为“哈拉木”,即不洁。此俗可能源于对对死亡的避讳心理。
        7、关葬的礼俗
        把尸体推入“塔吾提”之后,过去,上面覆盖黑色布单,现在大多盖毛毯或丝织挂毯。死者如果是男性,在“塔吾提”前面的拱顶上挂一顶“散兰”;如果是女性就挂女式帽“朵帕”。葬礼后,散兰和朵帕归主持阿訇。“塔吾提”,由四个男性抬起向清真寺进发。按照惯例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丧礼,然后再移灵到坟地“麻杂尔”举行葬礼,是分两步进行的。在移灵中吊丧群众对抬灵庆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来抬,认为这是赎罪积德的好机会。抬的规矩是先抬起前面,放到右肩上;后抬后面的,也放到右肩上,然后前面的先换到左肩上,接着后面的也换到左肩上,再起步。在行进中,死者的妻子儿女等至亲走在灵枢之前哭丧开路,其他乡亲默默地跟在后面。快进入墓地时,妇女们按照女性不得进入圣地“麻杂尔”的禁令停滞不前止不前。据于田、民丰等地的老人追忆,过去给当地的权贵们送葬,不仅人多,而且在关葬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与羔驹分开了的母畜牛、羊和骆驼等,它们不地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呼叫之声,它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8、下葬的礼俗
        和田实行严格的土葬制。根据地理环境和土质情况,墓穴两种形式:一种叫作“夏木郭尔”,是洞穴式墓室;一种叫作“莱海提”,是套间式墓 室。后种较普遍、典型。前者由汪入深,掏个洞穴,然后把尸体放进去埋住洞口即可,蛤要头朝西,没腹腔杂的讲究;后者是先挖个约2米深的竖式方坑,然后从一个侧面掏出一个内室,内室口小,里面大,呈长方形,其高度刚够一个人能坐着操作,因为还要掘出略高于内室地面的一个南北向平台,尸体就平放在那平台解去缚住其手指、膝盖和下凳的布条,并将其头扭向右侧,使其面朝西方的圣地麦加。据说那平台上还有几条小沟,可以使尸体上的水分汇聚于此流向别处,保证“身下”干燥,防止腐烂。修墓室和安放尸体者一般都是有经验的人,通常由四人合作完成。在每个社区里,都有若于名这样被公认的掘墓人,谁家有了丧事呼之即到,为亡人挖坑掘墓。这合作的四人往往也是洗尸的四人,把尸体放进墓穴内室安排妥当也是他们的任务。
        9、祭奠亡人的“乃孜尔”
        祭奠亡魂的仪礼,民间通称为“乃孜尔琪拉克”。“琪拉克”一词的现代意义为“灯”,但从祭奠性礼俗语中与“乃孜尔”一词搭配表示祭祀的现象所透露的住处来看,我们有理由推断它的古义很可能为“香火”。
“乃孜尔”是葬俗中祭奠死者的主要活动。其形式就是宴请乡亲做“杜瓦”即祈祷,请阿訇诵经等。宴请的规模因死者家境的贫富和社会地位而有很大的差别。富裕者举行“乃孜尔”时,要杀羊宰牛做抓饭,请的客人也多;贫寒家庭则家里有什么做什么,请的人也少。贫富家庭举行的“乃孜尔”,也因来客的主要阶层相区别。
        举行“乃孜尔”的次数,各地也不完全一致。“乃孜尔”多的地区,有当日祭、3日祭、7日祭、20日祭、40日祭和周年祭。当日祭的礼仪食俗称“阿克鄂希”,可意译为祝吉饭。但饭食本身并不特别,主要供无道而来的吊丧者食用。第三日被称作“帕热”日,意为诵经日,尽可能做抓饭,主要请诵经的阿訇和帮助料理丧事的至亲与近邻食用,这都是小祭。7日祭,因其规模大而被算作正规的“乃孜尔”,同属一个寺院的教友和乡亲都来参加。20日祭的规模也与此相似。40日祭和周年祭,比较隆重,如今在城镇还发正式请帖。在乡村,举行“乃孜尔”的前一周聚礼时告诉掌教阿訇,阿訇就会在礼拜结束时通知大家,说:“×××家××日有40日祭或周年祭,有请各位光临”等。各地举行40日祭时,通常总要提前几开,如第36-37日举行。因为人们担心亡人的魂灵着急。在所有的奠祭活动中,周年祭最为隆重,年长者的“乃孜尔”比年轻人的隆重。饭前后,都要做“杜瓦”,即祈祷诵经,并向亡者的家属表示慰问。在城市里,除抓饭外还有其他食品,如糖、干果、糕点等摆在桌子或餐单上,但不得饮酒或高声谈笑,不播放音乐,整个场面始终笼罩肃穆的气氛。
        在40日与周年“乃孜尔”中,来客按惯例都带礼物,一般为“一包”食物,民间称“比尔浑”,其中有三个以上的大白面馕、砖茶、方块儿糖、白布等。礼物都由妇女准备、带来和赠送,对方接受者也是家庭主妇。送帖邀请时,男女都邀请,但时间上往往是男先女后,相错一两个小时。如果那一天家庭主妇有病,或困什么急事不能去。事后也得准备一包礼物,走这个礼,补这个情。年祭之后,一般不再举行“乃孜尔”。
        10、服丧戴孝的民俗
        正为洗尸做准备之时,丧家田女就得分别戴上服丧的标记:男子一律腰系白布,女子一律用白纱盖头。如今,来吊丧群众的白布腰带和白纱头巾都由丧家提供。服丧戴孝的期限各地略有不同,也与死者的辈数和血亲的远近有关。一般,丧家男性的白布腰带和女性的白纱巾7日祭那一天,由一位男性长者和一位女性长者一边说些劝他们节哀的话,一边将那服丧的标记去掉。到40日祭那一天,男性才剃头刮须,女性才沐浴梳头。兄弟姐妹至亲之间互赠新衣或衣料等,此俗被称为“喀热撕尼孙杜如希”,意为破戒,也可采取“近似法”意译为“出丧”。死者的至亲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自己举行出丧仪式。有的地区,把解下来的服丧标记,如白布腰带等摔在地上,还用脚跺一下,表示断绝晦气。在“出丧”仪式之前,除了男子忌剃头刮脸,女子忌梳洗打扮之外,还忌参加任何形式的喜庆娱乐活动,如果有婚事也要延期举办。不仅丧家如此,基左邻右舍和同村人出于对丧家的尊重和同情也得如此。如果因某种特殊原因有婚事非办不可,那也得告知丧家,取得丧家的理解与同意之后才可举行,否则就会引起幸灾乐祸之嫌而影响关系。
        在有的地区、有的家庭如果对死者的感情特别深,死者如果是父亲或母亲,服丧期延长至周年祭才举行破戒出丧之礼。
        11、在坟头诵 经和扫墓的风俗
        一般从死者被埋葬之日起要诵三天经,正好是把《古兰经》从头至尾诵读一遍的时间,诵经者每章之后便函放专用:“唤礼”一次。其意图有二:第一是不让死者的灵魂孤独,第二是支持亡灵,使他有足够的勇气回答天仙“撇日西台”的审问。人们认为这三天是死者的受审之日,每次“唤礼”都会使天仙的审讯中断,而且不管已经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了明确答案,都得翻过一页,不再重复提过的问题,这样死者就容易过关。
        在“肉孜”节人们都做油炸酵面饼,称“库伊玛克”,这是民间祭祖民俗语中常见的一种礼仪食品,开头很象回民的“油香”,但此油香薄,且有切孔。其信爷方面的意义主要还在制作“亚各普热提西”,意为“飘散油味”。人们相信祈祷只有伴随着袅袅升腾的油烟才能直达神灵,祈祷才有效应。因此在乡村里再贫穷的人家在这一天也想法弄一点油来炝一炝锅,让自己的烟囱里冒出点油烟味。凡做了油饼奉献给神职人员,求他们祈祷,当然自己也祷告。神职人员氢这些油饼集中起来后再分发给教民。人多、场面大,显得格外隆重。
        12、在坟丘上栽树的风俗
        在丧葬习俗中,人们还要在堆起的坟丘上栽一株有胳膊粗的白杨树。有能力的,还用木栏将坟丘和小树围起来,以防牲畜的啃咬、践踏。而且,每日或每周的某几日来坟头为亡人祈祷,提来一“巧贡”或一葫芦水浇树。人们很希望树能生根成活,但成活的极为罕见。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吧,人们把这种行为不叫栽树,而称为“栽哈达”。“哈达”在维语里特指长木杆。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年还要不定期的栽一棵新树枝,被称做“换哈达”。换哈达最有纪念意义的时间,就是传统节日的早晨,即节日礼拜之后,人们从清真寺直接去上坟扫墓之时。正困如此,在和田的每个“麻杂尔”坟丘上都有一簇枯木。一座座荒瘠的坟丘和一簇簇一束束的枯木,加之连绵起伏、变幻莫测的流沙一时凝固成形的浪峰构成了“麻杂尔”特有的空旷、荒凉、灰白、深远、悲哀的景象。许多枯木上还系挂着千成条新旧不一,但经过风吹、雨打、日晒,均为退色,显得苍白的布条,它们在戈壁上的劲风中不住地狂飞乱舞;有的枯木上悬挂着或用木刻或用布做的三角形符和牦牛尾巴、塞满麦草的羊皮筒等,也在风中默默地抖动,增加着“麻杂尔:悲凉而神秘的气氛。它们似乎如泣如诉地向人们诠释着“人死万事空”的永恒哲理,让人们着意去理解、感受和体会,凡事都不要过分,不要太贪,更不要把事做绝。因为“胡达的绳索就拴在你的脚腕子上”.
发表于 2012-3-27 14: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14-3-22 14: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7 18: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赞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环球数码摄影网 ( 京ICP备10207337号 )

GMT+8, 2024-4-19 13:15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协会理事团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协会QQ群


摄影创作团客服QQ:914276518 图片后期客服QQ:1614721425 摄影线路客服QQ:1652860777 论坛管理员 QQ:281237288 协会办公室 QQ 953622455
电话: 010-60789008  手机 15330216677 邮箱: cd-pa@163.com 李济山老师 QQ:245422381 手机:13910696834
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 官网 www.cd-pa.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回龙观东亚上北12号楼2单元2006室
网站备案信息:京ICP备12028442号-1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715号 号,公安局备案号:京公安网安备 11011402000193 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