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数码摄影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摄影资讯 > 摄影新闻 >

“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台北开讲 王瑶个展同期在台举行

来源:中新社 作者:志成 时间:2014-12-18 08:33:58

“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台北开讲

王瑶展“粉墨人生”,谈摄影之道

\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在其粉墨人生个人摄影展前

台北曲艺节暨“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活动6日拉开序幕。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的“粉墨人生”京剧摄影展首先登场,50多张照片讲述了京剧艺术的台前幕后。

此次活动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和台北红馆共同主办。

\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何亚非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何亚非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是这样伟大的文化将两岸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希望能把此类活动持续办下去。”

台湾陆委会前主委张京育表示,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让中国人体认到忠孝节义。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这次以京剧为主题的“名家讲坛”开到台北,给两岸文化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由此能让两岸民众在心灵上有更多共同寄托。

王瑶曾以一年时间走入各京剧院、戏曲院校,拍摄数以千计的图片,当日展出的京剧系列便是从中精选而来。

第二次访台的王瑶表示,北京和台北的距离更近了,这包括飞机直航拉近的空间距离,还有文化交流拉近的心理距离。她说,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摄影是发源于西方的年轻艺术,好的艺术都能启迪人、鼓舞人、温暖人,希望这次展览能进一步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

\

\
王瑶在进行讲座《漫谈摄影之道》

在随后举办的《漫谈摄影之道》讲座中,王瑶向近百位来自台湾摄影界、文化界知名人士介绍了大陆摄影界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发展状况,分享了她的摄影理念和感悟,并展示了部分摄影作品。主办方还特意安排了在台湾媒体供职的青年摄影记者和大学生与王瑶互动的专题工作坊。

在此次“文化中国 名家讲坛”活动中,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裴艳玲、旅日京剧艺术家吴汝俊也分别带来《戏曲舞台与人生》、《中国京剧在日本》等讲座,以期让台湾民众更加深入了解京剧这一中华传统艺术。

 

\
本次活动由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主持
\

影友观展留影

王瑶“粉墨人生”个人影展部分摄影作品

\

\

\

\

\

\

\

\

\

\

 

 
人生被间离的视觉语言
  ——读王瑶的京剧影像
  京剧舞台上演的是人生的悲喜剧,舞台语言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就是一次视觉化的过程,是悲剧是喜剧可以自由解读,虚虚实实之间自然趣味无穷——读王瑶的京剧影像,最想说的就是这样一层意思。
  初读王瑶的京剧影像,似乎给人一种发散的感觉:不管是语言形式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从语言形式上说,既有精确到细节的微观特写,也有虚无到极致的大写意笔触,更多的是虚虚实实之间游移不定的飘忽感。从生活方式上看,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回环往复,就像是意识流小说不拘泥起承转合的信手拈来,却寓意着摄影家对生活的复杂感受。也许作者的本意,就是试图“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这个“现场”,既是京剧人在舞台上演出的现场,又是京剧人生活在当今现实世界的现场,还包括许多喜爱京剧的观众为自己营造的虚拟的现场。而所谓的“触摸历史”,就是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包括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细节,重建现场。并且进一步通过凝固的文本,钩沉思想。
  于是,不管是虚也好,实也罢,这样一些被作者看上去随手拈来的视觉语言,实际上积淀了许多人生的经验历程。所以,当你仔细阅读这些影像,并且借助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模式反复揣摩之后,就会发现每一幅画面都将以其个性化的性格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让你读出许多人生的甜酸苦辣。
  这时候,我们就能从影像中读出无数种版本的“历史细节”,反过来说,这些细节也就负载了呈现历史的鲜活性的本体价值。那一束偶然出现在演员身上的光斑,也许就是命运不可抗拒的折射。而那一组如天仙般排列的京剧人物造型,轻而易举地被前景中深色的投影所解构。巨大的京剧脸谱在画面中是实的,却仅仅是历史的幻影;相反,前景中虚幻的京剧演员,则是鲜活的生命本体。这一切全然需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巧妙置换。
  面对这样的视觉语言,我只能这样感叹:时间永远不会重复。这也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摄影家杰鲁普·西埃夫曾经说过的话:“时间是所有摄影中的关键所在:时间在一个人的手指间滑落,时间在人的双眼中流逝,时间就是一样实在的东西,也就是所有的人,时间是光线也是一种情感……时间永远不会重复。”那么,每一次完美的定格不仅属于京剧舞台,更属于摄影家的快门,或者说,属于拍摄者心灵的敏感程度。
  面对我现在看到的十多幅画面,我无法想象当王瑶将她所有的京剧人生作品放在一起,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排场”。或者,当更多的画面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时,又将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刺激”。但是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王瑶以其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始终奔向一个完美的的结局。这样的完美,并非是形式感上的完美,也不是人生舞台的完美,而是一次心灵如夸父逐日般精神上的完美。每一幅画面都像是在筋疲力尽之后的一声长叹——背景就是如火燃烧的落日。
  人们都懂得,艺术的最高境界却在于表达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却不是仅仅凭借“美”所能概括的。浅显的美可以带来暂时的快感,但如果不加以深化,却很容易流向庸俗。王瑶的京剧人生就像是书法家完成一次长卷的书写,每一个字即要得体,整体的气势更是不能缺失。尤其是想要将如此个性化的每一幅作品完全地串联在一起,需要什么样的功力可想而知。读过王瑶的《后911》,我想,这样的自信还是应该有的。尽管从黑白转向了彩色,尽管从西方的视角转向了东方的人文,心灵的自由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京剧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抬足之间,无一不需要自由心灵的支撑。离开了这一点,舞台的演出自然会和生活的本原分离,艺术的创造也就只能是空谈。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幅后台的写照——一位带着猴王面具的演员面对镜头,旁边是三位视线游离到镜头之外的卸装者。台上台下的空间一下子被拓宽了,人生和演戏的距离被缩短了。还有就是:摄影家和镜头前的这一切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某种间离的色彩——你无法用一句话来说清楚画面究竟说出了什么。这就对了,一幅主题意味过于明确的照片一定不会是一幅好照片——与其让摄影家说出太多,还不如不说的好。我想,王瑶一定会同意我这样的说法的。
  以上的自言自语,就算是一个懂些摄影,却不太懂京剧的人对王瑶影像的解读。文字间所带来的某种间离效果,既算是心虚的一种叛逃,也算是和作品的一种暗合吧!
林 路\文

关键词: 台北 讲坛 中国

上一篇:边防战士零下3 下一篇:中国之夜入围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