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数码摄影网!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会员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摄影资讯 > 摄影新闻 >

《GAO BO 高波|谨献》亮相欧洲摄影博物馆

来源: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 作者:admin 时间:2017-02-08 10:13:20

 

图片1.jpg

2017年初始,法国巴黎的欧洲摄影博物馆将为艺术家高波举办题为《GAO BO 高波|谨献》的展览。这个展览也是博物馆方第一次为中国艺术家举办的大型个展。馆方将为其提供五个展厅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展厅,而且这次展览也是欧洲摄影博物馆历史上首次在户外展出作品,展品包括影像及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作品。

展览题为: GAO BO 高波|谨献 LesOFFRANDES (THE OFFERINGS),分为四个部分:《献曼达》;《献给蕃巴》;《献给消失的面孔》;《献给我的母亲》。展览将从201727日到49持续两个月。

三十多年来,高波的作品不断游离在摄影、装置以及行为艺术之间。1985年他在首次西藏之行中完成了一组充满古典主义而又令人称奇的系列肖像作品,这也令他找到自己的艺术使命。在对异域的好奇表面之下,埋藏着一种深层次的关联。1980至1990十年里,高波数次返藏,将延续千年的佛教礼仪、充满灵性与信仰的民众日常,以不朽地方式定格于崇山峻岭之中。

之后,深受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理念以及老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高波在摄影实践中察觉到摄影的局限性,于是开始对自身作品进行质疑和再创造。他把早前在西藏旅行期间的摄影作品作为素材,用墨和颜料(甚至自己的血液)在素材表面进行二度创作。这些年下来,艺术家对照片的干预越来越“极端”,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比如用黑色将巨幅摄影作品覆盖,或烧掉死刑犯的肖像用来收集其灰烬。事实上,高波在不断扩展摄影媒介的疆域,通过对这种边界的破坏来质询消亡、探问痕迹、去寻找并实现新的可能。

近期法国巴黎的欧洲摄影博物馆对高波作品进行了一个大型回顾展,从早期的西藏摄影作品,到近期的装置艺术,大多数都是他的最新作品,而且是在欧洲首次亮相的作品。此次展览的亮点在于突出艺术家所偏爱的主题,揭示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并展现作者对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这个展览将是我们期待的高波的新起点,也是之前被译为“欧洲摄影之家的LA MEP 博物馆”期待的一年。2月7日这个世界著名的殿堂级的摄影艺术博物馆将全面展现高波从2009年之后重新出发的全新状态记录,他本人把这7年称作“寻找自己”的过程。高波是一个从摄影出发,进行广泛创作的艺术家。

两部以高波的生活,工作为主题的纪录片,也将在展览期间在欧洲摄影博物馆的电影厅上映。一部是中国第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吴文光, 在他最新拍摄的《高波:北京——巴黎之间》这部作者电影中, 我们看到80年代末在北京“流浪”的高波。他在198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圆明园附近开始了独立艺术家的“北漂”生活,之后这里逐渐形成了“圆明园画家村”。当年居住在这里的都是那些没有户口, 没有固定住处,没有固定收入的“盲流”。 片中还能看到27年前初到法国在巴黎游荡的街头画家高波......如今,习惯漂泊的高波已归隐乡下,但这种漂泊感还依然存在在他的身上。就像高波自己说的:“如果说‘漂泊’就是‘流浪’的代名词的话,那么流浪仍然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见证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高波个人记忆的交叠碰撞,也给了我们一个更为鲜活的艺术家创作的生命之旅。另一部是由法国著名导演、制片人、作家、摄影家、评论家阿兰·福莱歇出任导演和编剧,欧洲摄影博物馆、法国国立当代视听艺术研究院(LeFresnoy)和中国中加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电影《黑系》“GRANDS NOIRS”(暂定片名),这部电影使用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的电影语言,带有典型作者电影风格和个人传记色彩,并将参赛201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 (FIFA)国际艺术电影节。 

 

关于艺术家

高波 GAO BO

1964年生人。1987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开始其 独立艺术家的“北漂”生活,也是纪录片《流浪北京》的主人公之一。在这期间他完 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藏系列黑白摄影。1990年旅居法国签约法国VU视觉图片社和VU画廊。2000年时他写道“艺术是我唯一剩下的那点儿相信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不能便卖了。” 暂别艺术,成立了BoARCHI建筑设计事务所。2009年无法割舍进行独立艺术创作的他选择继续回到个人艺术探寻之路,对艺术创作和生活践行提出并自造了一个中英文 单词来标注他的思想理念——“裸思主义Laostism”。裸思音译自英文“迷失&失败者 (Lost&loser)”和“老子(Laozi)”。他说:裸思者Laostist就是裸露的老子,裸思主义就是清空主义的主义,是美学和哲学层面的天体主义。2015年改用GB作为重新再出发的一种时间标签。建立在“裸思主义”上进行影像及影像装置,综合材料和现场行为的创作。其作品被多国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 

 

关于策展人

让·吕克·蒙特罗索先生

1947年出生。是欧洲摄影博物馆的创始人和现任馆长。 他早年在大学学习哲学,1974年进入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未来发展部。他于1979年成立巴黎视听艺术协会并任会长,同年,“巴黎摄影月”双年展也由他亲手创立。 1986年,他和克里斯蒂昂·马约ChristianMayaud创办了由巴黎视听艺术中心和第八巴黎大学联合出版的《摄影研究》杂志,他与安德列· 罗伊勒André Rouillé共同作为主编。1986-1996年他主要负责巴黎Halles摄影中心的运行。1996年2月,欧洲摄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之后该中心停止运行。 2004年,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和罗马与法国的“巴黎摄影月”联合创办“欧洲摄影月”。从2011-2013年,让-吕克·蒙特罗索先生在法国波尔多地区的滨海萨纳里 (Sanary-sur-Mer)创办了“地中海摄影节(Photomed)”,并出任艺术总监。 他同时还兼任皮埃尔· 白勒丰先生基金会“世界摄影名家”摄影收藏项目主任。从2010 年开始,他和多米尼克·顾达女士每年都会为德法电视台策划一套关于数字艺术和影视艺术的专题节目。让·吕克·蒙特罗索先生在2012年,被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总统府授予共和国荣誉勋章。 

联合策展人那日松先生

现任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出版人。“摄影新批评丛书”主编及出版人。历任《大众摄影》图片编辑、《摄影之友》主编、《PHOTO》(中文版)主编。多次担任中国及国际摄影节及大型摄影展策展人。多次获得“年度策展人”及“最佳策展人”奖。

策展人兼展览现场设计弗朗索瓦·德明熙Francois Tamisier先生

法国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法国立巴黎美术学院。1987年,他加入法国机场建筑设计公司,现为法国机场建筑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以及副总工程师。他职业生涯开始于法国维莱特科学和技术博物馆。曾经受邀法国多位艺术家进行展览空间的设计。完成了法国新凯旋门公共空间的设计。2000年,他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项目总经理,在北京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成功的完成了从设计到建造的所有工作。在那之后回到法国,他带领法国机场建筑设计公司完成了法国戴高乐机场的四号卫星厅的设计工作。

助理策展人让·吕克· 索瑞Jean-LucSoret先生

欧洲摄影博物馆展览部在职负责人。 

2.jpg

欧洲摄影博物馆

欧洲摄影博物馆(欧洲摄影之家)坐落在巴黎市中心一栋建于1706年古典建筑内,于1996年的2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是一个兼具收藏、展览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专业摄影机构。被称为欧洲最重要的摄影博物馆。

关键词: 欧洲 博物馆 高波

上一篇:征稿 | 哈苏 下一篇:2016年度中国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